10年最强沙尘暴肆虐之后两会焦点“碳中和”能否成为人类危机的救赎?

发表时间: 2024-01-24 15:44:18 文章出处:新闻中心

  原标题:10年最强沙尘暴肆虐之后,两会焦点“碳中和”能否成为人类危机的救赎?

  3月15日,北京的很多小伙伴醒来都被漫天的黄沙惊呆了,能见度不足1千米,空气污染严重。

  中央气象台表示,此次沙尘暴是受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所致,这是近10年我国遭遇强度最高的一次沙尘暴侵袭,受影响区域也是近10年最广的,我国北方12个省市遭受袭击,沙尘核心区域PM10接近10 000微克每立方米。

  作家林语堂曾这样描述北平:“人们至少要每年一次准备好,对付来自蒙古沙漠的大风沙,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尘土很像一朵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的满嘴砂砾。”

  肆虐的沙尘暴,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在刚刚闭幕的两会成为焦点的“碳达峰”“碳中和”这些与环保相关的政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要抓好八项重点任务,这中间还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3月,“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推动绿色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

  什么是碳中和?这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碳中和简单地讲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因为人类活动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数量达到平衡。

  而走向“碳中和”,建筑和城市规划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未来的几十年,也正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们大展拳脚,对地球环境做出贡献的好时机。

  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并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这些能耗主要被用在建筑物的供热、制冷、照明等方面,对高耗能建筑做改造,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步,“零碳排放”是对未来建筑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它并非完全杜绝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以独立于电网,依靠太阳能和风能运作,不消耗煤炭、石油等资源,全部能耗都由场地产生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提供,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污染,并将废物合理规划利用,达到“零耗能”的理想状态。

  早在2002年,伦敦西南萨顿镇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零碳建筑”——贝丁顿零碳社区。整个小区拥有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以及大约2 5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整个社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社区用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冲洗马桶、浇灌花草,水龙头里流出的是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的水,烧饭用的沼气是食物残渣在地下发酵产生的……

  社区在建筑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让各建筑物紧凑相邻,以减少总散热面积;建筑墙壁的厚度超过50厘米,中间设有一层隔热夹层防止热量流失;每户住宅都设有朝阳的玻璃房,可以最大限度吸收阳光的热量;等等。

  特别吸引眼球的是屋顶上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漏斗状“烟囱”,它们其实是以风为动力的自然通风管道,叫做“风帽”,一个通道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另一个通道则将新鲜空气输送进来。

  社区的屋顶还种植了大量的植物,达到自然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并把整个社区装扮成美丽的大花园。

  苹果公司新总部园区Apple Park,号称是“地球上最贵的公司总部”,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零耗能建筑之一,据说,就算世界末日来临,人类也能躲进这座自给自足的建筑中生存一段时间。

  建筑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室内外绿植景观、防眩光反光板等被动式技术,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与建筑外部条件,减少建筑的最终负荷。

  此外,建筑还采用了辐射供暖供冷,高效新风热回收等主动式技术方法,以减少建筑的耗能。整座大楼还是一个大型新能源电站,顶部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能够完全满足大楼75%的日用电负荷。

  今年,亚马逊也公布了他们总部的第二个设计的具体方案:位于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的the Helix(螺旋)。这个设计的具体方案的外型,被不少人吐槽“像个笋”“像坨翔”,可它却是一座想要实现亚马逊“2040年实现零碳净排放”承诺的建筑。

  另外整个总部大楼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还有回收雨水的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以及通透的落地窗设计,减少了人工照明。

  来自挪威的设计事务所Snøhetta承诺,在未来20年内,都要设计负碳建筑。他们在挪威特隆赫姆市设计的Brattørkaia能源大楼,可以称为节能建筑的“教科书”。

  建筑师在大楼的选址上进行了充分的考量,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暴露在阳光下,并在大楼倾斜的五角形屋顶和立面的上半部分布置了3000平方米的太阳能面板,以使太阳能的生产量达到最大。

  同时,建筑师还采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包括:将大楼的隔热效率提到最大、安装空气流通的智能设备以减少供热需求、利用海水进行制冷和供热等。

  这栋能源大楼所产生的电量,远超于了其日常所需,因此,大楼能够最终靠当地微电网,给周边社区、电力公交、新能源汽车和轮船提供能源。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便提出,到2025年,要使哥本哈根变成全球上第一个碳中和城市。

  1. 在能源使用方面,供热用能源减少20%、家庭用电量减少10%、企业用电量减少20%。

  2. 加大在风力涡轮机项目上的投入,使风力发电成为主要能源来源,同时开发利用地热能与太阳能等多种新能源。

  6. 优先拓展绿色交通体系,要求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占总旅程的75%。

  隶属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Abu Dhabi)也正在展开一项野心勃勃的造镇计划——“马斯达尔再进化”(Masdar Initiative)。

  这个计划的核心项目是要在距离阿布扎比市东南方11千米的沙漠区域,开发一处6.4平方千米的新市镇——马斯达尔城(Masdar City),城市建设的目标不仅是“零碳”,还要实现“零废弃物”“零私家车”。

  在建筑方面,全城以坐东北朝西南的走向兴建,以获得最佳采光及蔽荫效果,房屋仿传统阿拉伯式建筑,以5层楼为限。并通过绿色建筑的设计,降低对电力的需求。

  从开始的建筑营造,到日后的民生用品,都要利用当地的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98%废弃物的产生。

  BIG与丰田汽车公司共同公布了丰田“编织之城”,该城市计划于2021年开始分阶段动工,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努力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全球每年最大的碳排放国,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想要实现碳中和,相比于其他很多国家,中国要付出更大努力。

  这些年来,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45年间,我国的森林增长面积相当于13808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借助光伏、风电等技术,实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采用新工艺设备,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交通运输方面,必须从燃油车向电动车大规模转移;建筑业、农业等产业,也都需要彻底的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采用英国贝丁顿社区技术,设计建造了零碳馆;2012年,位于九龙湾的首座香港零碳建筑物“零碳天地”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在第六届中国(重庆)国际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与建设成果博览会上,“零碳城”也成为亮点之一。

  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低碳省市的试点,截至目前已在87个城市开展试点。与此同时,也开展了低碳社区、低碳城镇、低碳园区的试点,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

  雄安新区作为建设中的国家级新区,有望在2040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近零排放的城市。

  我们每个普通人也可以行动起来,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出一份力,比如:在出行时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使用节能灯泡,随手关闭电源,不浪费粮食……让“碳中和”真正成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

  《气候雄心︱BCG最新研究: 中国怎么来实现2060年碳中和》( 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作者:Citipedia)

  如何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这样的一个问题与漂亮、便利、管理完善的城市无关,甚至无关乎“城市”。这样的一个问题聚焦于“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重要理论著作和教学参考书,很实用且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作为理论著作,作者学术性的表达读来颇显晦涩艰深,本次全新中文勘校版在尽量贴合原著的前提下,翻译和编校时尽可能使语言简明、易懂,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并增加相关注释,使经典更好读、更易读!

  比海绵城市更进一步的水环境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结合城市建设中的各个层面,为城市建设中不一样的层次不同构成的海绵化提供可行性路径。具有实践性的理论+丰富的案例,可实施,操作性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